第95朵杏花(1/2)
第95朵杏花
“殿下,见信如晤。
当殿下看到这封信时,妾已经离开了。
妾和殿下毕竟欢好一场,如今分别,自也不舍。但妾知道,宫里不是妾的归宿,妾向往的,永远是不受束缚的自由自在。
从当初初初与殿下相识时,妾就说过,妾并不愿入东宫。
不是殿下不好,而是妾自有自己最向往的生活。
但殿下一意孤行,妾也无甚奈何。只是殿下所认为对妾的好,在妾心中,或许有感激,但却并无感动。
若殿下要问妾是从何时想着要逃的,妾可告诉殿下,从最初入宫起。妾从未想过会永远伴在殿下身边。
日子相处久了,妾也不是铁石心肠,总会留恋不舍。
可正是妾意识到,对殿下越来越不舍后,才越发坚定了妾要速速离开的决心。从前不曾有真心,殿下对妾如何,好或不好,妾并不在意。
可一旦动了情,妾就不能再不介意殿下的顾虑和筹谋了。
妾从未欺骗过殿下,妾心中对先太子妃娘娘十分爱重,妾敬她也爱她。可感情有时候就是这么不讲道理的,妾虽对她爱重,但她和妾却是同一个夫君。
有时候在妾的心中,难免要拿她来做比较。
她所拥有的殿下对她的爱重、欣赏,妾也想有。可这一些,殿下却从没给过妾。殿下极力为她所出之子殚精竭虑的筹谋,妾虽知道那是人之常情,但心中不免也会生怨、生妒。纵妾待雁奴确是视若己出,但妾也控制不了自己的心。
妾知道,这件事情上,没有谁是错的。真正错的,就是当初殿下不该要妾入宫。
所以,为了纠正这个错,妾便走了。
妾也没有那么爱殿下,毕竟,妾做不到为了殿下而百般委屈自己。
妾离开,没有告诉任何人,更不曾有任何人私下相助。殿下乃仁义之君,想来也不会迁怒于谁。
殿下珍重,自此之后,庙堂江湖,两相安好。
民女拜别。”
信到最后,徐杏对自己的称谓从“妾”变成了“民女”。前面算是她以太子良娣的身份在和太子道别,而最后,算是回归到了她本来的身份。
从今往后,她再与东宫太子毫无瓜葛,只是平平凡凡一个普通老百姓。
一封信不过数百字,太子却足足看了有半个时辰。
这上面的字,每一个都像是把刀子一样,在剜着他的心。
他就知道,他让她受委屈了。
她那么七窍玲珑心的一个人,他的那些算计,那些筹谋,根本瞒不过她。她心里什么都知道,什么都看得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她从不曾为这些对他哭过闹过。
她永远都那么的善解人意。
原来,她一早便想好了,受了委屈便要走。
她认为,她的离开,才是对这些事最好的解决法子。
所以说人呐,还是不能做亏心事。他为了雁奴、为了大局的安稳,他算计了杏娘。
如今,是他的戒备和不信任,把人给赶走的。
太子一直静坐不动,一遍遍反反复复读了信后,又把头垂了下来。他坐在石阶上,背微勾着,影子被月光投在地面上,也蜷缩成了一团。
他修长手指紧紧夹着那薄如蝉翼的信纸,垂头丧气之姿态,比之前更甚。
整个院子内都静悄悄的,偶尔风过,树叶被风吹得哗哗作响的声音清晰可闻。太子不动,没有任何一个人敢乱动分毫。
直到将近卯时,快要到早朝的时辰了,一直静候身旁的曹安有才不得不劝说:“殿下,将近卯时,明德殿诸臣怕是在等着殿下了。”
太子一直静默没作声,直到曹安有以为他都不会理自己时,便听太子嗓音低哑道:“回宫。”
而徐杏那边,一切进展得比她相像中还要顺利一些。朱老夫人寡居多年,一个人深居简出的,与前后左右邻居来往甚少。
来往得少,说明之后朱老夫人也不会常在邻居跟前提起她。不常在外人面前提起她,就是减少她的存在感。
少一个人知道她的存在,她便就多一份安全。
再有,老人家如今的确年纪很大了。除了生活还算能自理外,记忆力不太好。而且老眼昏花,回回都要凑得很近来看,才能看清楚人长相。
“你比以前更美了。”二人这一夜都没怎么睡,就促膝说了一夜的话。
次日天亮之后,老人家能看清楚徐杏长相时,就突然说了这样的一句话。
徐杏这会儿倒是能应对自如了,她笑着反问回去:“我以前不好看吗”
“好看!你从小就好看!”老人家突然又深陷到了回忆中去,思绪一下子就拉回到了二十年前,“那时候你才两三岁,便是身上脏兮兮的,脸也脏兮兮的,但我和你爹一眼就看出来了,你这孩子是美人坯子。”
“那日我是和你爹去乡下走亲戚的,半道儿遇到的你,你当时就站在路边哭。我和你爹抱着你,又拿糖哄又买好玩儿的哄你,你这才止住哭。后来我们等了有好一会儿,都不见你家人来寻……原是要报官的,后来……”
老人家说到这里,忽然沉默了会儿。
徐杏知道老人家心中在愧疚什么,她忙安慰说:“当时若不是您和阿爹救了我,等回头那人贩子再寻回来,我哪有那些年的安稳日子过我指定……”
徐杏说到这里,不免想到自己悲惨的身世来。
但如今渐渐看开了,所以,她还是说了下去。
“我指定就被人贩子卖去了烟花之地,一辈子供男人玩弄,永远得不到别人的真心和坦诚相待。”
老人家却又哭了:“你越是不怪阿娘,阿娘便越是心里愧疚。还有你那亲生父母……阿娘也愧对他们。早知道他们那么在找你,阿娘一定会报官的。”
见老人家情绪激动,徐杏赶紧坐挨过去,靠得她更近了些。
“您别难过,一切都过去了。”
老人家又问:“那你……你怎么想起来回长安看我的”
对此,徐杏早编好了理由。
徐杏说:“其实我当初离开,对您就十分不舍得。之后的十年,更是日夜牵挂着您。只是,之前一直战乱,总不太平,我想到长安来探望您,家里总也不让。如今世道太平了,我便想着要过来。凑巧有老乡年后来京做生意,我便随着一道过来了。”
“那……那你……你何时走”老人家忽然不舍起来,生怕人家今儿来明儿就走。
徐杏说:“老乡生意要在京中呆一会儿,说是至少得三五个月。”
“那还好……那还好。”老人家忙拍胸脯。
体己话说完了,又见外面天也大亮,老人家高兴的起身要去下厨。
“你且坐着,娘去给你做你最爱吃的面。”
徐杏却拦着她老人家,主动站了起来:“阿娘歇着。我总不在您身边,这几个月,就让女儿给您尽尽孝吧。”
说罢,徐杏便转身往厨房去了。
徐杏毫无先兆的突然消失,对太子来说,是个猝不及防的打击。但经过最初的慌乱和痛苦后,太子总归是暂时从悲痛中走了出来,找回了自己的理智。
如今对太子来说,找到良娣,有什么话二人当面说清楚乃为最大。所以,有关朝政上的事,暂时不是那么重要的,太子都往后放了。
差不多辰时,结束了早朝后,太子即刻唤曹安有进明德殿问话。
太子一开始让方绍文去寻,就强调了暗中查找。如今已经找回理智的太子,更是千叮咛万嘱咐,让万不能把良娣不在东宫一事传出去。
甚至给方绍文下了命令,若是消息没藏好,走漏了风声,让他提头来见。
同时,太子传出去一道口谕,对外称说是良娣被秦王兵变一事吓得病了。若不能及时调养得好,五月的册封其为太子妃的册封大典,怕是要再往后推。
但有些人能瞒得住,有些却是不能的。
比如说雁奴。
雁奴每日下了课后,都是要往丽正殿去的。昨儿晚上他去时没见到杏娘,就已经起了疑心。
今儿若是再见不到人,他是会主动去问父亲的。
而太子……太子从小教养儿子,首先教他的就是要诚信。如今面对儿子,他也做不到像欺瞒其他人一样去编一个谎言去骗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