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战争的种种面目(2/2)
为什么我要说“过于积极”呢?其实,试验性的满洲移民从1932年左右就开始了,村民们从那些初期移民传回的消息中了解到,满洲并不像国家宣传的那样,是“流奶与蜜之地”,实际上非常严寒,日本人并不容易适应那种环境。所以从1938年左右开始,愿意移民的人数急剧减少。为此,国家和县政府出台政策,如果村中的一部分居民愿意移民满洲,政府就提供各种特别补助来帮助村庄进行道路整修和产业振兴等事业。
以这种方式送出的移民就被称为分村移民 (15) 。苦于生计的村庄为了得到国家的补助款,纷纷配合负责县移民工作的拓务主事,进行了分村移民。这些移民中的许多人最终再也没能回到自己的故乡。但是,其中也有大下条村村长佐佐木忠纲这样具有远见的领导者。佐佐木反对分村移民,他认为这是国家和县政府以补助款为诱饵,草率地对待村民性命的行为。佐佐木没有被蒙蔽。
当人们讲到从满洲撤退的苦难时,总是很容易就联想到苏军的突然袭击,以及没有通知开拓移民就自己撤退了的关东军。但是,在这之前我们需要弄清楚,在推行分村移民政策时,国家和县政府做了什么?使用补助款来“购买”分村移民这种做法,难道没有问题吗?在下伊那地区担任町村会长的吉川亮夫也颇有见识,他批判那些为了取得分村移民补助款而几近疯狂的村庄,一语道破这种状况只是“为了补助款而争夺开拓民”。通过开出在某一期限内召集多少分村移民,就可以得到多少预算的条件,让村庄之间展开互相竞争,即便到了现在,国家和县政府还是会有类似的做法。
不知道大家的想法是否也是这样,一个人对于事实的了解,是会影响他对于现代社会以及历史的看法的。我对于写出《满洲移民》这本书的乡土历史学家深表敬意。在这本书中,有大量的内容是唯有扎根于当地的人才能弄明白的。一些开明的开拓团长,从到达目的地开始,就尽力与脚下这片土地原本的主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得知战败的消息后,从而得以立即与中国的农民代表进行沟通,通过出让所有的农场和房屋来换取中国人的帮助,抵达安全地带,最终以较低的死亡率回到了日本。其中又以死亡率最低的千代村为代表。这些例子明确地揭示出,面对历史的必然,个人也能凭借资质与努力,对历史施加相应的影响。
俘虏的待遇
在日本人当中,相信有不少人对于“正视过去的德国人与不这么做的日本人”这种简单的二分法感到不满。但是我认为,日本人在面对战争时确实表现出了某种特殊性。我常常这样想,如果能够将这种特殊性用数据正确地总结表示出来,就可以加以正视了。
其中一项数据就是俘虏的待遇问题。美国的一个组织根据被俘虏的美国士兵名单,计算出了不同地区被俘美军的死亡比例。日本与德国的数据出现了相当大的差异。被德军俘虏的美国士兵的死亡率是12%,但是一旦成为日军的俘虏,死亡率就上升到了373%。这种差距非常大,明确地凸显了日军对待俘虏的残忍程度。日本的士兵一直被灌输不能当俘虏的思想,所以就产生了不把投降的敌国军人当人看的结果,但是原因还远不止于此。
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日本军队忽视本国士兵人权的特质,使得这样的军队也不会重视俘虏的权利。曾经在一桥大学担任教授的藤原彰先生在战前就读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前往中国战场服役。在日本投降以后,他复员考入东京大学文学部学习近代史。虽然先生已经去世,但是希望大家都能读一读他所写的《饿死的英灵们》 (16) 这本著作。
战争需要粮食。在新几内亚北部的丛林里,根本没有可供汽车通行的道路,运输差不多只能依靠人力。如果限定士兵一天的主食为600克,在需要出动5000名士兵时,就算只是搬运主食也需要大约30000人。当然,这个数字还会随着基地与前线的距离变化而变化。然而在新几内亚,没有一条战线上的日军能够在这样的粮食补给计划下作战,所以才会说在那里没有战死者,都是饿死者。
日军的这种特质,也影响到了国民的生活。战时的日本可能是最轻视国民食物的国家之一,在临近战败时,日本人每天摄入的卡路里已经降到了1933年的六成。1940年,有41%的人口是农民的日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日本当时的农业是劳动密集型的,明明需要大量的人手从事农业,国家却把农民征召进了军队。虽然对工厂的熟练工人实施了延期征召,但是农业学校出身的人们还是没有逃过征兵,这些人知道肥料的使用方法和虫害的防治知识,可以说是支撑农业发展的人。在他们应征入伍以后,农业生产就全无技术和知识可言了。到1944年以后,农业出现了减产。当政府在这一年注意到农民之中也存在技术者而开始实施暂缓征召时,已经太迟了。
相比之下,德国则大不相同。虽然德国的各种工农业设施遭受的破坏比日本更为严重,但是在1945年3月,也就是德国投降之前的两个月,德国人的卡路里消耗居然还比1933年增加了一到两成,比战前还多。德国坚持不能减少分配给国民的粮食,这是为了避免国民出现不满情绪。
不论对士兵还是民众来说,太平洋战争都是悲惨的。在日本的矿山里,有大量的中国俘虏以及从朝鲜半岛强征来的劳工们在被迫劳动。对于俘虏,本来应该提供充足的粮食和薪水才能要求他们劳动,而且不能要求军官从事劳动,但是这些规则完全没有被遵守,并因此出现了大量的死伤者。然而,在日本士兵和民众的心中,这些悲惨的事实并没有比他们自身所遭受的恶劣待遇与痛苦生活来得刻骨和鲜明,以至于这些事实渐渐从日本人的记忆中遗落了。
如何看待那场战争
我们的课终于接近尾声了,非常感谢大家长时间的陪伴。我们已经从甲午战争讲到了太平洋战争,这5天的内容,大家觉得怎么样?
——整体来说,难度还挺高的,即使是历史研究社的成员,理解起来也颇费脑筋。老实说,要跟上老师讲的内容,就已经很辛苦了。但是,讲课的过程中出现了好多很有个性的有趣人物,一边探究这些人的想法,一边追寻时代的脚步,真是非常有趣。胡适的形象真是让人印象深刻。另外,之前我完全不知道松冈洋右的内心想法,所以松冈所写的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被中国蕴藏的深厚力量吓倒了吧。松冈一直以来都被单纯地认为是个强硬派,但是如果不仔细了解这个人物背后的故事,我觉得就无法真正了解过去发生的事。人们的看法应该是会随着对一件事的了解程度而改变的。
——我还没有用这种方式去思考过历史。感觉思考的方式与平常不一样了,虽然觉得很累,但是真的很有意义。关于太平洋战争,日本为什么要打这种毫无胜算的仗呢?虽然一直以来完全不知道过去人们的想法,但是这次通过了解各种数据,不禁产生了“只要着眼于某一时间点,厘清当时世界的动向,就可以看到平常看不到的问题”的想法,接触了各种人的思考和文章,似乎能够稍微了解过去人们的想法了。
能够让大家觉得有意义,真是太让我高兴了。在这次讲座中,虽然你刚刚说的是各种数据,其实花了最多工夫去准备的是地图。但是,如果大家今后能够对历史有一个空间上的概念,那么我就没有什么需要多说的了。(笑)
最后,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2005年由《读卖新闻》进行的调查。其中,342%的人认为“对中国和美国的战争都是侵略战争”,339%的人认为“对中国的战争是侵略战争,对美国的战争则不是”。其实我最关注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二战时期日本的政治及军事领导人的战争责任问题,您认为在战后已经被充分讨论了吗?”超过五成的人回答“完全没有被讨论”或是“几乎没有被讨论”。
否认对美国和中国的战争同为侵略战争的人,与认为两者皆为侵略战争的人,在数量上差不多,这非常令人在意。但是,认为战争责任的问题还没有被充分讨论的人占比最大,这已经让我相当感动了。我希望今后在讨论这一问题时,能够了解民众对于“日本的政治及军事领导人”的相关想法。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持续地保持两个态度:第一,希望探讨包含天皇在内的内阁以及军方领导人的责任;第二,试着想象如果自己生活在那个时代,是否会去帮助那些为了一点补助款就将分村移民送出的县政府官员、村长或是村民?
(1) “軍備拡張の 近代史―日本軍の 膨張と 崩壊”,吉川弘文馆1997年版。
(2) 以日本时间计算,太平洋战争爆发是在12月8日。
(3) “草の 根のファシズム ―日本民衆の 戦争体験”,东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 指破坏敌方海上交通线的作战,是海上进攻战的一种,目的是切断或阻挠敌方作战物资的运输和兵员的补充,限制其海上兵力机动,削弱其作战能力。主要手段包括袭击敌方运输舰船、破坏敌方装卸港口、封锁敌方舰船航线。
(5) “日本軍のインテリジェンス ”,讲谈社2007年版。
(6) 1940年,以近卫文麿为中心展开的旨在效仿纳粹德国的法西斯主义政治运动。运动开始后,各大政党纷纷解散,“大政翼赞会”被建立起来,日本由此向法西斯体制迈进了一步。
(7) “太平洋戦争”,东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 “真珠湾攻撃総隊長の 回想淵田美津雄自叙伝”,讲谈社2007年版。
(9) 《月月火水木金金》是旧日本海军的一首军歌,歌名来源于日语中对于一周七天的称呼。周日为日曜日,周一为月曜日,周二为火曜日,周三为水曜日,周四为木曜日,周五为金曜日,周六为土曜日。“月月火水木金金”即一周之中没有周日(日曜日)与周六(土曜日),七天皆为工作日,用来形容工作、训练之刻苦。
(10) “アジア ·太平洋戦争”,岩波书店2007年版。
(11) 漫画原作者为梶原一骑,他以笔名高森朝雄创作了这部漫画。千叶彻弥是漫画的作画者。
(12) 一部著名的搞笑漫画。
(13) 这是一部以日本战败之前的满洲为背景创作的小说。
(14) “満州移民——飯田下伊那からのメッセージ ”,现代史料出版社2007年版。
(15) 分村移民是日本拓务省与农林省从1938年开始推行的移民政策。具体来说,就是在各町村中调查农户的经济状况,统计出所谓“适正农家”与“过剩农家”。将一村农户分为这两个部分,并把后者作为移民送往中国东北地区。
(16) “餓死した 英霊たち ”,青木书店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