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文学 > 饮食的迷思 > 第六章 反式脂肪

第六章 反式脂肪(2/2)

目录

这种轻炎症状态对健康有何影响呢?除了释放更多的应激信号,使细胞分裂加快并缩短细胞寿命外,它也会影响脂肪细胞,从而产生更多的炎性分子并释放更多的应激信号,升高血胰岛素水平,使葡萄糖不能正常代谢。身体会发出信号,存储更多(没有用处)的脂肪,特别是腹部的内脏脂肪。这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垃圾食品传染病

为了弄清究竟是微生物本身还是不健康的饮食和过量的脂肪造成了肥胖,需要设计更巧妙的实验。幸运的是,双胞胎和无菌小鼠皆可作为研究对象。杰夫·戈登位于圣路易斯的实验室从当地的双胞胎登记中心招募了4对20多岁的女性双胞胎(1对同卵、3对异卵双胞胎)。每对双胞胎的肥胖程度不一(一个肥胖,另一个体重正常)。

不出所料,她们的肠道菌群存在差异。较瘦的那个,菌群更多样、更健康,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比例更高。较胖的那个,菌群多样性较少,呈现出炎症样改变。研究人员收集了8份粪便样本,随机接种到无菌小鼠身上。

结果明白无误。接种了胖双胞胎粪便的小鼠增肥了16,尤其增加了内脏脂肪,这说明肥胖相关的微生物的确有害,而且会传染。 [129] 如果体内菌群失调,或者某些细菌生长受到抑制,菌群多样性不足,有害的微生物更容易大量繁殖,引发健康问题。

剖腹产分娩的无菌小鼠,一直是在独立的饲养笼内饲养,就像被单独拘禁的犯人。为验证小鼠是否能通过交换菌群而让彼此变胖或变瘦,研究人员给每只小鼠一只同伴。和其他啮齿动物一样,小鼠会吃自己的粪便,有时候为了换换口味,也吃同伴的粪便,通过这种方式实现有用菌的交换。实验结果出人意料。

开始时体内有健康菌群的苗条小鼠,在获得了有肥胖倾向的室友的菌群后,并没有变得肥胖。实际上,结果恰恰相反。拥有不健康菌群的小鼠在获得了苗条小鼠的菌群(特别是拟杆菌属)后,不会变得肥胖,身体也不会出现炎症样改变。研究人员还发现如果给小鼠喂食高脂低纤维的食物会影响菌群的转移,小鼠仍会变得肥胖。相反,健康的低脂高纤维饮食有助于菌群转移,可能是抑制了身体内原有的不健康菌群的繁殖——我们在前面提到的英国双胞胎身上也进行了相似的研究。我们将与保持苗条有关的微生物接种到无菌小鼠身上。这种人们还知之甚少的克里斯滕森氏菌(christensenel)可以阻止用高脂饮食喂养的小鼠变胖。 [130] 体内有这种细菌的人可以免于肥胖的困扰,不过不幸的是,大多数人体内都没有。

有害微生物的转移可以解释人体中许多现象,比如本身肥胖的母亲,即使没有暴饮暴食,所生下的胎儿都会更胖——别忘了,胎儿跟无菌小鼠的情况是一样的。改变孕妇的饮食或许可以终止这一恶性循环。现有的研究表明,天生较瘦和长期高纤维饮食的人可免受高脂食品或垃圾食品的影响。具体原因还不明,但可能是体内的菌群会生成更多有益的短链脂肪酸,比如丁酸盐,这有助于调节性t细胞保持良好的状态,抑制炎症状态。但是,在长时间大量的高脂高糖、乏纤维素的垃圾饮食的影响下,这些保护机制最终也会失效。

中国稀饭和坏蛋细菌

住在山西的吴先生(音)一直比同龄人块头大。他18岁时体重就有120千克,29岁时涨到了175千克,bi指数高达59。身高只有172厘米的他看起来就像一个水桶。他没有服药治疗,但是有各种健康问题,例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肝功能异常及水平很高的炎性标记物。基本上他的健康状况就是一团糟。他不抽烟,偶尔喝酒,喜欢吃面条和肥肉,比大多数同龄人吃得多,但是也不足以解释他惊人的体重。

他找到上海的赵立平教授看病,赵教授是治疗肥胖和研究微生物的专家。他觉得吴先生的情况很特殊。在做了常规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后,他想检查一下吴先生肠道微生物的组成情况。

粪便dna检查的结果表明,他的肠道完全由一种名为肠杆菌(enterobacter)的细菌所统治。少量的肠杆菌在正常人体内无害,但数量众多的情况下,它会变成冷血杀手,生成大量内毒素(b29),攻击其他肠道细菌的细胞壁。肠杆菌攻城略地,造成大部分有益菌死亡,并引发大量攻击性的炎症信号释放。

赵教授让吴先生吃一种特制的饮食。他每天摄入1500千卡,是每日所需热量的2/3,其中70来自碳水化合物,17来自蛋白质,13来自脂肪。特殊之处在于这一饮食是由全谷物、食疗药材和能促进有益菌生长的食物组成。这种糊状食物很快就神奇地起效了。

9个星期之后,吴先生减掉了30千克体重,4个月之后又减掉了51千克。体重的变化也反映在血液中,他的血液检查结果恢复了正常,血压也降低了。食用特殊饮食9个星期后,肠道中肠杆菌的比例从30下降到不足2,而6个月之后则完全检测不出。这也反映在炎症状态的减轻上。肠杆菌减少的同时,吴先生发现他之前持续的饥饿感也没那么强烈了。 [131]

不过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仍然无法分辨孰因孰果。是机体的肥胖状态导致免疫功能减弱,从而使肠杆菌大量繁殖、性情大变,产生大量毒素,还是肠杆菌本身造成的肥胖?赵教授设计了一项巧妙的实验,把吴体内的肠杆菌接种到无菌小鼠体内。我们前面说过,没有肠道菌群的无菌小鼠,即使喂以过量的高脂饮食也不会长胖。 [132] [133] 但是在接种了这种细菌后,用高脂饮食(垃圾食品)喂养的小鼠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快速长胖。

实验开始头几天,因为肠杆菌产生的炎性内毒素b29的副作用,所有小鼠的体重都减轻了。接下来的1周,所有小鼠都增加了体重。实验进行没多久,小鼠都出现了糖尿病、高脂血症和炎症表现。必须重申,垃圾食品和有害细菌的共同作用是关键,接种有害菌对正常饮食喂养的小鼠影响很轻微。

尽管这只是个案,但也说明了单一某种细菌就能像感染一样导致肥胖,这可能像罕见的基因突变一样是特殊情况(希望如此),其他一些接种了几种与肥胖有关的细菌的实验中,小鼠的体重变化没有如此显著。通常要使啮齿动物体重增加,需要整个密切关联的菌群的作用,在人身上也同样如此。

实验结束时,吴先生瘦了一圈,精力比以前更充沛,他很满意减肥成效。为了进一步减轻体重,他又坚持吃稀饭饮食一年时间。赵教授也很满意这一结果,他因此成为名人,经常上电视节目,并且开设了一个博客,吸引了600万粉丝。还有更多各年龄段的超级肥胖病人来找他购买特制的食谱。

胖丫(音)是一名3岁小女孩。她来自中国东北,体重46千克,但她的父母体重都正常。她胃口惊人,无法控制。她会歇斯底里地大叫,用尽一切办法找吃的。她的父母走投无路,只得同意搬到上海,住在医院附近,并且在3年时间里严格执行赵教授的特殊食谱。她如何减肥、肠道菌群以及胃口如何恢复正常这一不寻常的故事被拍成了一部电视纪录片。 [134]

到目前为止,赵教授治疗了超过1000名中国人,详细检查了许多人的微生物菌群,他不愿过多披露专业方面的细节,但是披露了素食食谱的早期研究结果。

在一项研究中,他招募了93名上海的肥胖和早期糖尿病志愿者,给他们由12种全谷物、传统食疗药材和几种益生菌组成的、名为wtp的饮食。 [438] 假如你想给自己准备一份,来取代平常吃的桂格燕麦片的话,这里的原料有燕麦、薏仁、荞麦、白豆、玉米、黄豆、山药、大枣、花生和莲子,有的配方里面还有苦瓜。这种饮食可以提供1350千卡热量及大量的纤维素。病人必须连吃9个星期,接下来是巩固性的饮食方案,整个疗程持续5个月。许多志愿者的炎症水平降低了,胰岛素抵抗也减轻了,平均减重5千克,只有9的人没有减重。 [135] 他进一步研究发现,许多前来的儿童都存在未诊断的基因异常(比如普拉德——威利综合征),正是基因异常引发了他们过量进食。尽管如此,食谱仍然有效果,虽然预防不了但可以减少过量进食的冲动。

让人吃任何一种特殊饮食6个月之久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当我在伦敦和赵教授会面并交谈时,他告诉我他或许有办法。“和其他国家一样,在中国要保证病人的依从性也是个挑战。不过如果你告诉病人,特殊饮食的目的是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从而减少饥饿感,缓解其他症状,结果就会不一样。病人会有动力去坚持这一饮食,就像是因为患了感染必须要接受抗感染治疗一样。每周会有营养师评估他们的情况,每两周会有医生复诊,同时分析肠道菌群变化情况。除了特殊饮食之外,医生也会要他们多吃些蔬菜、豆腐和不那么甜的水果。不过,土豆是不能吃的。”他计划找出肥胖病人体内最常见的50种细菌,并且用苗条人士体内的50种常见的细菌加以替换,从而改变那些占主导的细菌,营造出健康的肠道环境。赵教授使用的许多中草药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也经过了无数次实践的验证。

当心黄金汤

公元4世纪东晋时期,著名的中医葛洪因记述首次用几种中药混合而成的方剂来治疗食物中毒或严重腹泻而广为人知。药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中国第一本应急医书《肘后备急方》中也记录了几例治疗痊愈的病例。 [136] 其中最有名的独门秘方是一种名为黄金汤的药,它是将几种强效中药与健康人的粪便和泥土混合并用瓦罐封好埋在地下二十年发酵而成,通常冲泡成茶给病人服下。

可惜的是,赵教授的食谱中使用的12味中药里没有黄金汤。其中一种,黄连素,已经研究得很透彻。黄连素是从黄连中提取出来的,实验表明它可以预防高脂饮食引起的高炎症状态,并且有类似益生元(prebiotic)的功效,可促进有益菌的生长。 [137] 对一些中国国内小规模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黄连可能可以作为糖尿病的替代药物,在网络上,黄连被吹捧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是买家们要当心,这类草药一般作用较强,但品质和药效却无法确定。

评估中国医生开展的临床研究的真实性是一个大问题。尽管一方面中国科学家贡献出了一些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但是另一方面,也存在有钱就能发表文章的情况。这已经成为一个产业,还有免费客服电话,花上几千美元,没时间做实验、没有思路甚至是缺少真实数据的研究人员就能找人代写代发一篇假论文。 [138] 令人失望的是,论文作假并不仅在中国才有:这是科学界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赵立平的经历富有传奇性。他出生在山西一个农村小镇,和大多数文革前夕出生的孩子一样,他和他的两个兄弟都只受了简单的教育。赵立平的父亲是高中教师,母亲在纺织厂工作,两个人都非常相信中医。赵立平还记得儿时看到父亲为了治疗乙肝,每天要喝两次带有难闻气味的混浊中药。

他获得了分子植物病理学的博士学位,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到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饮食和健康相关问题。在美期间,美式快餐让他的体重明显增加。返回山西筹建实验室后,他主要研究用有益细菌控制植物的感染。整个20世纪90年代,他都沉浸在探索用细菌控制生猪乃至人的感染这方面研究中。同期,他家人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他的父亲体重超标,血脂水平急剧升高,并遭受了两次中风。他的两个兄弟也都成了大胖子。因此他决定把研究重心从植物和动物转移到人身上。

杰夫·戈登是美国的微生物学家,他开创性地提出了肠道微生物菌群可能与肥胖有关的理念。在读到杰夫·戈登2004年的一篇论文后,赵立平再次燃起了兴趣。缺少资金,他就在自己身上做实验,想找出可能与体重增加相关的细菌。在他看来,低热量饮食结合剧烈运动的西方流行减肥方法,是毫无道理的。“从营养上看,身体就已经处于应激状态,”他说,“再加上大量运动所带来的压力,这样可能可以减肥,但也会损害健康。”

想到他父亲曾经喝过的中药汤,他将目光转向了传统中药。他开始吃含有益生元的食物——山药、苦瓜及全谷食品,试验能否改变自身消化道的微生物组成。实验过程中,仅仅两年的时间里,他减掉了十年前在美国长起来的20千克赘肉。他体内的菌群多样性增加了,其中一种有抗炎作用的细菌——普拉氏梭杆菌(fpranitzii)数量显著增加。实验结果证实了可以通过含有益生元的特殊饮食促进有益菌生长,取代有害菌。

“大跃退”

如今许多中国人还记得激进的集体化运动——“大跃进”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饥荒,许许多多人死于其间。前面我们提及了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饮食情况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心脏病和癌症发病率都很低,而研究人员将中式饮食视为面临诸多健康问题的西方人的福音,并加以推崇。

两千年前的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将肥胖定义为上层阶级的罕见病,由食用过量“肥肉和精制米面”引起。这样看来,当今许多中国人都过上了“上层”阶级的生活,中国的肥胖人口数量现在是全球之冠。回顾中国人体型在这些年的变化,就仿佛看到了英美过去三十年变化的快进版本。有超过1/4的中国人超重甚至肥胖,7的儿童被诊断患有肥胖症,这也意味着随着人口的老化,健康问题会加剧。无计可施的家长只得把一个个管不住嘴也不愿运动的小胖墩送进美式的减肥训练营。流行性肥胖已经催生出了1亿名糖尿病患者,还有5亿糖尿病前期(pre-diabetics)患者。从基因上看,中国人比欧洲人更容易患糖尿病,更容易囤积内脏脂肪,心脏病的发病率也在大幅提高。虽然过去十年中人们摄入的平均热量没有增加,但是随着收入的提高,中国人的饮食组成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与蔬菜占主导的上世纪80年代相比,现在肉类和油类是过去的2倍还多。

尽管中国人变胖了,但矛盾的是在农村仍有许多孩子因为维生素缺乏而生长发育迟缓,就像印度和一些非洲国家一样,中国同时存在着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持续的营养不良使得机体和肥胖细胞受到刺激,更容易囤积保护性的脂肪。而其中的信号传导可能与微生物有关。

因此,垃圾食品和加工食品吃得越多,越是缺乏纤维素和营养素,身体就会释放出越多信号引发进食,从而弥补“营养缺乏”,导致肥胖和营养不良并存的恶性循环。而且,每个国家的饮食中都含有所谓的垃圾食品,不仅仅是快餐店的汉堡或者便宜超市里卖的加工肉制品。

赵教授认为造成中国现在肥胖流行的两大原因主要是蛋白和脂肪(通过肉类)摄入过量,同时又缺乏能促进肠道菌生长、抑制炎症反应的全谷食物、纤维素和营养素。人们开始食用乳制品并不是导致肥胖的原因。他记得,小时候在北方,人们吃的面条和米饭都带一点灰色,因为小麦和米都是粗磨的,含有大量纤维素和营养素。现在的面条和米饭都白得晃眼,纤维素和营养素都在精制过程中损失了,无法促进微生物生长,而这些微生物将伴随我们一生。

许多中国人每天工作很长时间,早上来不及吃早餐,中午在公司或者单位吃食堂,到了晚上可能要陪客户吃饭。每盘菜都是荤菜,几乎没有机会吃蔬菜和全谷物。女性也要在职场打拼,没有时间做饭,许多现代女性已经不会做饭,因此在餐馆和快餐店就餐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全中国有2000家麦当劳。赵教授认为现在的中国人比美国人吃得更美国——这可不是什么值得自豪的事。

细菌掌控的脑和吃汉堡的傀儡

如果我们已经知道高脂高糖的加工食品对健康有害,为什么我们还会吃?吃的冲动是受什么控制的呢?

答案可能是菌群。 [139] 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细菌通过释放化学递质可以影响情绪、焦虑感和应激。每一种细菌都有它偏好的食物种类,能促进其生长和繁殖。从演化角度上,它们会想方设法维持有利的生存环境,确保自身的繁衍。途径之一就是释放信号,促进人类进食更多垃圾食品。

这一设想并不只是天方夜谭,而是已经在人工培育的缺乏免疫受体(tlr5)的小鼠身上得到了证实。受体的缺乏扰乱了肠道—免疫系统信号传导,导致肠道菌群改变,引发了饥饿感。将这些细菌移植到健康小鼠体内也会引发同样的饥饿感,但是这一作用可以被抗生素逆转——这证明细菌是关键。 [140]

该机制还没有在人体上得到证实,但对于在某些人体内占主导的有害细菌来说,情况可能的确如此——吴先生体内的肠杆菌就是最好的例子。自然界中不乏看似不起眼的微生物操纵体型大得多的宿主的例子:例如有一种真菌会钻入蚂蚁的脑袋,把它们变成乖乖听命的“傀儡”。这些蚂蚁会奋力爬到植物上,以叶子背面为食,同时把真菌孢子播散到下面的蚂蚁上。有一些细菌会引诱果蝇生成更多的胰岛素,在体内储存更多脂肪,以利于细菌繁殖,不过可怜的果蝇就遭殃了。 [141]

微生物可以通过生成神经递质使人获得快感从而诱使人吃下更多垃圾食品,这不是异想天开——对于高度演化的专门细菌来说这不过是小菜一碟。 [142]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饮食中的脂肪与健康的关系非常复杂,“要减少总脂肪摄入”这一简单的教条缺乏科学依据。加工食品中的脂肪搭配着大量的盐和糖对健康有害,而人造的反式脂肪更不健康。另一方面,许多脂肪,比如曾经被认为有害的多种饱和脂肪,不仅对健康有益,也含有能促进有益菌生长、增加菌群多样性的物质和营养成分。多种多样的脂肪是许多食物的必要组成部分,过多关注某种类型的脂肪只会徒劳无功,而且还转移了人们的视线,使人们意识不到地中海饮食这些高脂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对这些饮食来说,种类丰富多样、颜色无所不包、保留新鲜原味是关键。所以下次看到“零脂肪”标签的时候,应该想到这意味着这种食物是加工过的,不是健康的标志。

除了在人为给出的食品营养成分表上,脂肪和蛋白质从来都密不可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对健康的作用。

注释

[438] hole gra)全谷物,t(traditional dice food)传统食疗食物,p(probiotics)益生菌。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