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再次指婚(2/2)
元安公主听到了指婚的消息有些奇怪,等到离开了宫殿,她在马车上说道:“汪贵妃的心气儿那么高,恨不得觉得他儿子天仙也配的,怎么会选了祁明萱?”
有丘郎中的珠玉在前,祁明萱在作画的时候还出了大的失误,怎么都觉得圣上说她秀外慧中很是讽刺。
再加上祁明萱还是妾生女,京都里但凡是消息灵通一些的,谁不知道当年的事?
就算是现在祁赟之做到了兵部左侍郎,也因为旧事,被很多人看不起。
这样来看,祁明萱怎么都不是很好的皇子妃,元安公主有些想不通。
元安公主摸了摸女儿的头发,今儿晚上,她的女儿才是最亮眼的。
魏昭笑了笑,“其实我好几次进宫去见皇后娘娘的时候都见到了祁明萱,猜到了她是要指给三皇子。”
不光是魏昭有猜测,赵翊林也同样与她说了,当时赵翊林是想要找到能够预言西南之地有蝗灾的能人,结果找了一圈没有找到,只发现了汪贵妃对祁明萱很过于看重。
汪贵妃是小门小户出身,她未入宫前在家里很是得宠,家里的钱财物资都在她身上,汪贵妃对待自己向来是大方,但是从未有过开内库,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把自己的方子给别人的时候。
汪贵妃对祁明萱大方得让人觉得生疑。
左右分析、观察,汪贵妃特地让祁明萱调养得漂亮,只有让她做三皇子妃这个目的了。
“去宫里也没什么,你不也常去。”元安公主顺口说了这话之后,忽然自己沉默了下来。
“昭昭。”她侧过头看着女儿。
魏昭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她的手捏着腰间的丝绦,心中有些紧张,小声喊道:“娘,怎么了?”
魏昭的心狂跳起来,她与赵翊林两人从未说过这些事,反而是皇后直接说过一些,要等着三皇子定亲之后,就给她和太子定亲。
当时沈岚笑着说道:“不过具体什么时候,还得看你娘亲,她只怕还想着让你嫁人的时间越晚越好,所以也不急的。”
魏昭与赵翊林之间有奇妙的缔联,玉衡大长公主也笑眯眯地看着她,表示赵翊林绝对不敢欺负了她。
还有不知道为什么,女院的封老太君也似乎知道,她摸着龙头拐杖,也说太子不敢欺负自己。
想到了这些事,魏昭的脸红得更厉害,因为当时和梦里小鱼说事情她害羞,还惹出了小鱼儿们觉得她说谎的风波,现在魏昭羞得厉害,也只是颤着握住了腰间的丝绦,头并没有死死垂下,还可以让母亲看到她的眼。
“你……”
元安公主眉头一皱,她仍然没有多想。过去的时候,总是觉得昭昭与赵翊林是笔友,两人相交多年,走的近一些也是寻常,而现在祁明萱屡屡进宫,她被指了三皇子妃,而自己的女儿呢……
元安公主清了清嗓子,“要不,以后还是少进宫一些。”
魏昭小声但是坚定地说道:“娘,这样不好吗?”
元安公主一愣,心中说不出的感受,原来她意识到的有些太迟了,竟是已经生出了情愫。
魏长乐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她侧过头看着女儿,魏昭显然是羞涩了,在昏暗的灯下都可以看得出面颊红红的,她的长睫还是不断扇动,显然也很是紧张,似乎害怕自己否定或者是其他的话。
魏长乐心中一软,这是她失而复得的明珠,是她的宝贝女儿,她怎么舍得对她恶言相对?
“也不是不好。”魏长乐说出了这话,忽然想到了当年的自己来,其实她对祁赟之并无任何的情愫,先皇说他好,她就点点头嫁给了祁赟之。
如果可以元安公主并不想拘着女儿,只是太子的话……
元安公主一声叹息说道:“我本来想要让你嫁个低一些的门楣。”
“低一些的门楣,也有一些魑魅魍魉的事,并没有所谓的清净,而且,我的婚事,只怕也不会低嫁。”
元安公主失笑说道:“这倒也是,当年祁赟之就是如此。”至于说不会低嫁,女儿说得也是实情,她是品阶最高的郡主,为了皇家的体面也不会低嫁。
“娘……”
元安公主笑着说道,“你别紧张。”
女儿总是很乖巧,外出的时候,就算是和钱宝儿一起出去,也总是会交代一声,若是去了太子府,从来没有耽误过时辰回来吃晚饭。
只是有一点,女儿心悦太子,那么赵翊林是什么态度?
“我再想想,别急。”元安公主说道。
她对着昭昭说不急,第二天一大清早就递帖子要见皇后。
元安公主抱着忧心忡忡的态度去了皇宫,谁知道沈岚笑眯眯地拉着她的手,说了不少话来打消魏长乐的忧虑。
“你看啊,很多人还羡慕祁明萱是不是?因为祁明萱做了三皇子妃。只是要我说,三皇子是不如我的翊林。三皇子还有晓事的丫鬟,我们翊林是不用的。”
“而且汪贵妃是什么想法,我就不多说了,只怕也要找几个家世不错的侧妃,后院的日子肯定会闹腾。”
所谓晓事丫鬟就是在十五以后,让女子在夜晚陪着人,好让男人在婚前就知道这男欢女爱之事,当年宋氏就是祁赟之的通房。
元安公主说道:“祁明萱作为正妃,如果再有侧室进门,她确实压不住。”
沈岚只是提了一嘴三皇子,此时再次把话扭回到太子身上。
沈岚与元安公主说了曾经冷宫里的那个小宫女的事,“翊林是个很早熟的人,他那个时候就说,只要一个正妻。若是生不出来,总是可以过继一个,他不会纳妾。”
“当年毕竟……”元安公主本想要说他年龄小,不成熟,结果话还没有说完就被沈岚打断了。
“那之后翊林懂事了很多,他不是一般的孩子,心性十分坚定,而且……他也确实没有要晓事的宫女,现在就算是开了府,也从不去秦楼楚馆之地。”